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跳水表情=跳水表情

奧運完了,才貼該文,不過我真的很喜歡跳水運動員這些古怪的表情!

﹣﹣﹣﹣﹣﹣﹣﹣﹣﹣﹣﹣﹣﹣﹣﹣﹣﹣﹣﹣﹣﹣﹣﹣

奧運進行得如火如荼,當中發生了「疑似基因改造人」、「打假波」等事件,這些新聞都象徵著時代轉變,因為到了現今,科技進步、比賽策略精準,人類文明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因此才發生以上所言的事件。

不過,我最喜歡看的卻是「跳水表情」這類輕鬆新聞圖片。

這類輕鬆新聞圖片看似攝影師發現的有趣角度,卻是人類對事物探索的進步象徵。

過去,我們欣賞奧運跳水項目,主要都是從運動員跳水時優美姿態來觀看,亦以奧運評分準則及電視旁述員之旁述為我們欣賞奧運之參考資料。


現在,攝影師卻為我們提供了跳水員跳水一刻最珍貴的表情,讓我們真實感受到跳水時真正的情況,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優雅容姿。

很喜歡這些相片的描述:「跳水的運動美感只存在於跳的一刻,如果時空停下來,就無晒美感了,而只有笑爆與囧態百出。」

不只是因為看「笑爆」與「囧態」,而是寫出了時空不同:「跳水的運動美感只存在於『動』,如果『靜』的話,就毫無美感可言了。」

事實上,攝影師真的提供了「靜」的空間,這是過去奧運未曾出現過的相片。




看著看著這些有趣的相片,我又再想跳水員以往跳水也應是這種表情,這只是攝影師找出一個新角度,讓我們知道跳水原來是這樣的?

另一些相片的設計描述:「看樣子要克服恐懼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忍!我忍!不怕不怕」、「再見了跳臺!(怎麼有種永別的感覺?)」,這些描述其實都是資訊發達,讓大家明白跳水員事實上要克服人體、心理上的限制,而跳水是一項怎樣的運動,就如以下描述:「跳水真是一項重力加速度與地心引力極致呈現的運動」,寫出該運動的科學性。


因此,互聯網上流傳這些相片時,會以「跳水表情=跳水表情」為標題,實為此時代知識進步,明白到事情更多真實的情況----跳水表情本應反映人對跳水速度、重力等自然生理感受,以及面對下墮之心理感覺。

開放態度


其實真的很希望香港「明天會更好」,無論是支持或反對(我兩邊也各有朋友,有他們的意見),都希望香港如今年彩虹一樣,畫出個未來!

﹣﹣﹣﹣﹣﹣﹣﹣﹣﹣﹣﹣﹣﹣﹣﹣﹣﹣﹣﹣﹣﹣﹣

上星期論及國民教育正反兩邊的共通點,就是希望我們社會進步,能夠發展更好的未來,如果大家真的建基於這看法,其實會有可能建立共識。

不過,建立共識要雙方皆願對對方持開放態度,此方面,其實如果大家抱著偏見、懷疑,就不易達至共識。為何這樣說?因為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時候,往往會看見家長或子女一方會對對方有偏見,如家長總覺得子女在學習上不足,對子女語言表達時,常說出「真懶」、「真差勁」的說話,子女會將此類語言植根在心中,認為父母只看到他們的不足,甚至當父母安排子女的學習或課外活動,都認為父母不了解他們。這是家庭常見的例子,因為雙方植根了偏見,甚至成為一種說話習慣的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問題。

家庭故之然會有此情況,社會亦有可能同樣面對這種情況。就Facebook社交網、傳媒報導,可以看到此種負面溝通模式,若主流的溝通模式,長處於罵戰的形式,就如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罵戰一樣,不會讓子女進步,反而使家人之間關係處於僵持狀態,社會亦然,若大家只抱有懷疑態度,社會難以發展。

家庭出現此問題,一般在學校會有社工跟進,而「教練引導學習」則會幫助家長、子女從根深蒂固的態度轉為客觀態度,但為何會有這種轉變?因為「教練引導學習」會進行心理調整,幫助他們能夠自願訂立目標,並一步一步實行,雙方關係亦漸有改變。 國民教育的實行,其實亦需要這種認同感,才能有效展開,因此,政府願意帶頭持開放態度,聽取不同意見,是幫助社會進步發展的表現。

從城市、科技、資訊流通性的發展去看,雙方要發展開放態度,不是沒有可能,這要依靠整個社會願意持開放態度的人,去感染別人,幫助社會建立互信開放的空間,謱社會可以更進一步發展。

國民教育

有一陣子忙於書展,沒時間將自己的文章放上Blog,現唯有連登三篇文章,它們都與8月份一些時事有關,其中兩篇是有關國民教育。

(今天不知為甚麼寫文,都是書面語,不像平日用廣東口語來寫,很嚴肅!哈哈!)

﹣﹣﹣﹣﹣﹣﹣﹣﹣﹣﹣﹣﹣﹣﹣﹣﹣﹣﹣﹣﹣﹣﹣﹣﹣﹣﹣﹣﹣
這陣子,學生、家長大家都在爭論教育局應否推廣國民教育科,在此想以通識角度去看一看此現象。


在這十多年的教改過程中,很少有針對某科目或某教育政策大規模而長時間的抗爭,一般只是教育工作者面對不同教改政策而去進行抗議行為,但抗議後,教育工作人士回到學校仍會如期進行教改之政策。

現在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卻引來學生組織「學民思潮」,過千名家長在報章刊登聯署聲明要求教育局撒回推行國民教育科。這現象出現因素有很多,一是大眾思想行動習慣與過去不同,大眾過去對教育政策一直處於受眾角色,因此不會以強硬態度表明立場。這種改變不能排除互聯網、社交網使用蓬勃等科技因素而致,科技進步改變社會大眾接收、分析訊息甚至行動的習慣,因此與過去十多年的反對聲音有點截然不同,影響了現有政治生態環境。

另一因素是國民教育科之設立目的,是希望學生認識國情教育及對自己國民身份之認同,並培養學生優良品德以提升國民質素。這本意是希望大家更團結一致,國家更強大,國民質素提升,但亦因為這特質,與社會大眾接收訊息習慣、政治生態環境之主流意識不配合,認為是要改變大眾意識形態, 引來反對聲音 。

在這裡,我並無意說誰是誰非,但此抗爭現象,事實上可以看到時代不同,對教育政策、團結愛國等意識形態的看法甚至行動,都有所不同。當然,此現象之出現還與許多因素有關,但在此不再詳細討論。

教育本身肯定與下一代受眾者接收訊息有關,會令他們改變。其實,不只是教育,傳媒、宗教、娛樂、人生教練甚至父母一言一行都會為下一代帶來改變。不過,我們亦要留意--不是我們想要下一代改變就會改變,而是他們要認同這改變,才能改變。

最後,我認為此現象正反兩邊,皆希望我們社會有進步,能夠發展更好未來,因此建基於這看法,反而更應該互相對對方持開放態度,幫助社會甚至下一代以正面態度表達自己意見,以達至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