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開放態度


其實真的很希望香港「明天會更好」,無論是支持或反對(我兩邊也各有朋友,有他們的意見),都希望香港如今年彩虹一樣,畫出個未來!

﹣﹣﹣﹣﹣﹣﹣﹣﹣﹣﹣﹣﹣﹣﹣﹣﹣﹣﹣﹣﹣﹣﹣

上星期論及國民教育正反兩邊的共通點,就是希望我們社會進步,能夠發展更好的未來,如果大家真的建基於這看法,其實會有可能建立共識。

不過,建立共識要雙方皆願對對方持開放態度,此方面,其實如果大家抱著偏見、懷疑,就不易達至共識。為何這樣說?因為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時候,往往會看見家長或子女一方會對對方有偏見,如家長總覺得子女在學習上不足,對子女語言表達時,常說出「真懶」、「真差勁」的說話,子女會將此類語言植根在心中,認為父母只看到他們的不足,甚至當父母安排子女的學習或課外活動,都認為父母不了解他們。這是家庭常見的例子,因為雙方植根了偏見,甚至成為一種說話習慣的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問題。

家庭故之然會有此情況,社會亦有可能同樣面對這種情況。就Facebook社交網、傳媒報導,可以看到此種負面溝通模式,若主流的溝通模式,長處於罵戰的形式,就如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罵戰一樣,不會讓子女進步,反而使家人之間關係處於僵持狀態,社會亦然,若大家只抱有懷疑態度,社會難以發展。

家庭出現此問題,一般在學校會有社工跟進,而「教練引導學習」則會幫助家長、子女從根深蒂固的態度轉為客觀態度,但為何會有這種轉變?因為「教練引導學習」會進行心理調整,幫助他們能夠自願訂立目標,並一步一步實行,雙方關係亦漸有改變。 國民教育的實行,其實亦需要這種認同感,才能有效展開,因此,政府願意帶頭持開放態度,聽取不同意見,是幫助社會進步發展的表現。

從城市、科技、資訊流通性的發展去看,雙方要發展開放態度,不是沒有可能,這要依靠整個社會願意持開放態度的人,去感染別人,幫助社會建立互信開放的空間,謱社會可以更進一步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