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網絡23條(原文)與感想


好嚴肅既事情!!!

對於法律條文,其實真係好嚴蕭既事情,所以當睇到好多有關於《版權修訂條例》既評論,想知佢地講緊D吔,發現好多評論,如果係唔清楚條文底下,根本好難判斷條例對社會好與壞。

因此,都係搵返最基本既野,即係《版權修訂條例》本身曉資料,不過好多法律字眼,未必明得晒,最後再睇下政府《新聞公佈》發放既資料,先較清楚發生吔野事。

係咪我咁樣理解,都仲要知多D先得。

以下為《經濟日報》原文。

----------------------------------------------
網絡23條

上星期提到「惡搞文化的影響力」,與最近有聲音形容《版權修訂條例》為「網絡23條」,同學們可會想到為甚麼會有「網絡23條」這俗稱?究竟兩者間的關係嗎?

「網絡23條」是《版權修訂條例》的部分法例,對互聯網進行規管,並把現有法例引申覆蓋到網絡的網民俗稱,名稱來自基本法中,國家安全法的《23條》。可想言之,此名的設置者,已表達了一定立場,不願創作及言論受限制。

不過,《版權修訂條例》涉及法律上的界定及責任,因此有許多繁複細節,仍要釐清。同學們要分析該時事,則須先弄清楚有關條例之主要建議為何。

這有助理解創作人、網民的憂慮,同時明白為何政府認為這可加強在數碼環境及資訊科技發展中對版權作品的保護

從政府20116月發放的《新聞公佈》中,在此撮要一些令創作人、網民感到不安的條例建議:一、訂定科技中立的專有權利讓版權擁有人可通過任何電子傳送模式傳播其作品並訂明相關刑事罰則懲處在兩種情況下未獲授權而向公眾傳播版權作品的人。(學校、圖書館等部分團體可獲版權豁免。)

二、增訂其他因素以協助法庭在處理有關網上侵權的民事訴訟中考慮判給額外損害賠償這項建議回應了版權擁有人在證明其實際損失特別是在數碼環境中被侵權而引致的損失)時所遇到的困難。

因為條例雖然是保護第一次創作者,但惡搞或二次創作又是否侵犯第一建議,同學不妨可以思考一下。而該建議之法律界定是刑事化或是事訴訟,其面對之法律責任是有所不同。建議二則與後來政府及議員加入「超越輕微經濟損失」有關聯,如何界定此損失,該界定是否清晰,也影響著何種網上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

從這兩方面,不難理解創作人、網民的憂慮,但是否只看到這一邊層面,同學們不妨再對有關條例細看一下,會看得更全面。

------------------------------------------

算係搞清楚有關《版權修訂條例》D資料,不過發現真係好複雜。

因為影響到保障原創人利益、作品流通性、文化創作氣氛、侵權界定等不同範疇,而呢D範疇可能有大大小小不同矛盾當中,不易處理,所以都係睇清楚D,搞清楚發生D咩事。


不這就算好難明,都要知道,因為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同我地識識相關。


---------------------------------------




咁我之前係時代廣場影某藝術家D作品,展示係自己Blog處算唔算侵權?定係幫緊佢,俾更多人知多D佢既作品?(我唔記得佢既名,亦唔識佢本人呀)




咁我影左朋友個風水鯉魚,屬於佢既作品?定我作品先?駛唔駛問下佢先呢?


(不過靜靜地同你講如果我D野係一D情況下,有人話係佢D野,又唔係幫我俾人知我D野係我始創,我都有DD唔鐘意)


(我攞人D野二次創作,好玩,不過又真係我諗既新主意,又唔知點問人可唔可以用,咁點好呢?)


太複雜啦!!!太複雜啦!!!


------------------------------------
太忙,寫左D,過三日,再寫,而架先寫完,又兩點啦!!!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惡搞文化的影響力


惡搞文化的影響力(原文)
上星期,說到「惡搞文化」的形成因素主要是與網絡發展有關,因此它的影響力亦隨著網絡的普及而漸次增強。

其影響力和大眾生活習慣有關,如往日大眾主要以看電視為消遣活動,現在卻因著手提電話與網絡科技進步,幾近隨時可用可玩的情況出現,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每天甚麼時候瀏灠互聯網?是乘車時嗎?是睡前時嗎?是工作回神的時候嗎?每天除工作、睡眠、用膳外,有多少時間花在互聯網上呢?

這是較微觀的分析,因都是大眾的生活習慣,換言之,人人都能接收到網絡流行的話題,而「惡搞文化」的產物自然亦受人注目。

而香港「惡搞文化」因本土已有無厘頭文化,形式內容真的極其豐富。如今屆特首選舉,許多電影被改圖,而同時惡搞特首候選人,這帶有政治諷刺及喜劇性。因為這種敏感而有趣味的特質,這些惡搞產物在網上廣泛流傳,備受注目。

不過,這種影響力到底是好還是壞呢?這可以從創作性、社會性上來看,如上面的例子,惡搞產物必然有其創意,同時從某一角度,反映社會現象,由於廣泛流傳,因此互動下,對社會創作文化有一定正面的影響力。

不過,惡搞產物是從一角度觀察事物,因此未必看到事物全面性的景象,而其流通性極高,亦易引起共鳴,因此亦會產生一面倒的聲音,而持續向同類聲音發展,對社會進步是否有幫助,則須大家思考一下?

假若相反的聲音出現,大眾能否客觀分析,惡搞生產者是否能包容對方聲音,這要大家一起努力,既有惡搞的幽默,又有互相尊重的氣量,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最近有聲音《版權修訂條例》形容為「網絡23條」,我們除要留意有關條例外,亦要深刻明白各創作人的想法,更要了解惡搞文化對社會正反兩方面之影響力,才能幫助香港發展得更全面。

---------------------------------
其實本來唔諗住寫D野,不過貼左上嚟,寫少少啦。

好想講,真係希望我地每一個人都可以開開心心,精精神神,既有惡搞的幽默,又有互相尊重的氣量。

如果只有一面倒既聲音,而無左另一D聲音,大家有好多野都睇唔清,哎,有D擔心香港社會。

而係社會某一角落既我,又為自己好碎料既野心情忐忑,究竟我想做既野可唔可以做到呢?

我要再熱血一下,睇返下面呢個片段:



希望我腦裡面諗既野會實現!


亦希望香港社會發展得好好,一齊努力!!!開開心心!!!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惡搞之文


惡搞文化(原文)

本來想用另一些通識題目和同學們討論一下,但這星期去看了蝦頭做的獨腳喜劇《求戀期Q娃》,通識討論題目又不禁與「盛女」有關,不過《Q娃》更令我想起了香港的「惡搞文化」。

對於「惡搞文化」,我們可以想想:它是從何來?為何會發展成現存這樣形式?惡搞文化是否只有香港才有的一種文化?其他地方有沒有這種文化?這種文化對社會又有甚麼影響?

若去找出它的由來,「惡搞」一詞來自日語Kuso,是一種網上次文化,由日本的遊戲界傳入台灣,再經網絡傳到香港,然後再到中國。很得意,「惡搞」Kuso一詞有它的傳說,是因為日本某雜誌有一最爛遊戲專欄介紹「死亡火槍」時,將遊戲中主角的慘叫聲成為口頭禪,漸漸Kuso於台灣人世界中惡搞的代名詞。

很明顯,「惡搞文化」與網絡發展有關,而這種文化不只是一地的文化,而是因著網絡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下,漸漸產生。互聯網迅速發展一方面令資訊的流通性愈漸加強,好像討論區、Facebook等不同互聯網平台,都促使社會相對過去世代都較容易得到資訊,因而刺激大眾創意;另一方面,過去大眾要將創意實踐、發放,都不是容易的事,亦因資訊科技進步使許多製作、發放的技術簡易化,這亦使惡搞文化更見熾熱。加上香港早已有的無厘頭文化,惡搞文化的形式更見豐富。

話又說回來,蝦頭的《Q娃》將「盛女」話題再創作一次,成為她的獨腳喜劇,也算是惡搞文化的一種,她除了將「盛女」各主角特質加入喜劇性元素,亦同時將自己某方面的內心世界與觀眾分享,由此可見「惡搞文化」既有社會性,亦有個人特色,予人有一定程度的新鮮感,同時能產生共鳴感,因此不容輕視「惡搞文化」的影響力。

2012年5月1日

------------------------------
真係亂寫一通既對「惡搞」意見

惡搞一下

1.)其實我都好鐘意惡搞野,同惡搞自己D文,因為古靈精怪,而事實上我自己D文都仲有好多進步空間,所以幽自己默一番都唔係太大所謂。

2.)可以惡搞自己,或惡搞人地,代唔代表可以忍到人地惡搞自己呢?
真係唔知。
不過如果對方唔尊重自己,唔係剩係玩下,我諗大部分人都會......
所以都係唔知道

3.)不過,惡搞往往其實點都有D抽水,尤其對方名氣大。不過,古靈精怪野真係好好玩好好玩好好玩。

4.)惡搞就好似頑童,攞D無聊野嚟笑下,不過揭人瘡疤,就真係另一回事。

-----------------------------------
送上兩張相係黑紙(5月5日),佢又惡搞一番,嘻嘻,好明顯我抽佢水。

雖然唔係樣樣野認同,不過佢D野有好多都好正!



另一張,係睇到FB裡有我偶像名言,極之認同,但真係驚有抽水嫌疑,所以唔用原版,用自己既版本,睇下我有限既電腦技術,係咪改到圖先。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Albert Einstein







如果抽水=佢既價值
其實我覺得最值得抽水唔係李嘉誠等富豪,唔係出名藝能界人,唔係.......而係身邊為你服務,而佢人格又高尚,例如對薄扶林做清潔又供仔留學既蘭姨


蘭姨,好掛住你,你係有好高好高好高好高價值,就算我做D驚天動地泣鬼神既野,都唔夠你眠乾碎濕湊大你對仔女,下次見到你,要影相,因為我真係要抽你水!!!!

----------------------------------------
突然諗起:「我係主場。」

其實有D野,係歪理,純粹發洩,無謂認真。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好好好好好朋友設計概念實踐延伸記


一直好想好想將我呢位朋友既傑作公諸於世。

 佢既設計係我眼中獨一無二,一個字「」!!!

先俾大家睇下佢既好拍檔修改做出嚟實踐作品!

(都係好靚!!!)


要睇快D啦,春去夏來,又有新一款設計,係銅鑼灣恩平道嘉蘭中心(以前agne's b餐廳角位) 







跟住係銅鑼灣另一處,又見到類似概念既設計。


我好傻氣同細妹講:「有人抄左XX概念啊!!!」



細妹話:「你唔俾人地都係同時諗到架!」











諗諗下,都有呢個可能性!







不過,我主觀地認為都係我好好好好好好XX朋友既概念。





實在忍唔住要俾大家睇下最初個作品幅概念圖,勁狂野,咁多款我最鐘意佢既概念,雖然呢個概念最終無出街,但係我眼中最原先既概念就係佢!!!!!!

(其實幸福未必必然,我地身邊好多野,都係有一班人默默耕耘創造、改進、實踐、延伸出嚟,要向佢地致敬!!!)


(當然我最想大家知道我個好好好好好既朋友,勁勁勁!!!!嘻嘻!!)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兩性關係與成長(正經同唔正經版)


兩性相處與成長(2012年4月30日《經濟日報》原文)

《盛女愛作戰》告一段落,話題熱潮亦漸減退,不過盛女這話題其實本身與男女相處及自身有關,所以才會引起大眾關注。

新高中同學們,除要留意此社會現象,亦要學習如何和異性相處,這與自身成長有直接關係。事實上, 香港學校及社會較少有此方面之教導,一般來說,都是同學們自己去摸索與異性相處之道。家長們亦可以和子女交流一下過去自己青春期的經歷,幫助子女成長。

《盛女愛作戰》邀請了許多人生教練、兩性關係相處專家,除因為幫助適婚女士尋找伴侶的需要這原因外,亦是因為成年人與異性相處時,產生各式各樣問題,而需要這方面的專家。

男女相處本身因為性別不同而興趣、想法、甚至行動言語,有所不同。因為兩性取向不同,加上生活成長背景對人思想性格的塑造,會造成各式各樣的性格。因此我們需要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教練引導學習理念」是導師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明白自己的特質。當然要引導學生想想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同時亦要觀察自己遇見不同情景時自己的反應心理狀態,明白自己的性情。

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這才會知道自己要怎樣走自己的路

而另一方面,「教練引導學習理念」亦可因應學生的成長階段來提醒學生待人相處之事宜,引導學生明白及學習兩性相處之道,這並非是要學生提早談戀愛,而是要日常生活上亦懂得與異性相處,明白自己想法和感覺,而非只是從外觀上、技巧上及心理狀態上這些層面的相處。

《盛女愛作戰》或許仍有許多要改善的地方,但這是一個好的嘗試,讓大家想想應如何與異性相處。用一句簡單的說話:「這世界只有兩個性別,不是男,就是女。」我們總要面對另一個性別
 ----------------------------------------------------------
後記--唔正經版(一):朱茵、未婚產子同兩性關係

其實我除左鐘意諗正經野外,唔正經無聊野都會諗一餐!


「朱茵:孩子,很想你知道,世界塌了我也愛你,這裡你最了不起。

黃貫中:一直以來都認為「愛」只是我們兩個人的事,但從今我們再也不只兩個人了,我愛你。」from Weibo

雖然呢單新聞同兩性相處無直接關係,但係其實可以睇到時代變遷,人對兩性關係態度好唔同。


以前未婚產子會俾人用特殊眼光去睇,而架大多一致認為兩人相愛如果有仔女是好事,一來係因為D人愈嚟愈遲婚甚至唔結婚,二來真係愈嚟愈少人肯生仔女。事實上,認定對方既愛情有新生命,係好偉大好神聖呀

不過,好得意,好多人問朱茵同黃貫中:「你地係基督教徒,點解可以有性行為?

其實呢...宗教甚至政府以至學校,本身係應該俾社會有一定規範,如果無左規範,社會一定好亂,我諗無人想自己仔女家庭結構成日都係到變緊,因此教會一定要有一定程度既規範。

其實,有一樣野同呢個新聞D似,就係既然食煙影響健康,咁點解會有人食煙,政府又俾人賣煙?

不過,呢單新聞有D唔同,係因為朱茵、黃貫中無做左影響健康、影響佢地關係既事,佢地做既只係令到教會唔知點樣去處理同向會眾交代原有規範既問題。(當然朱茵未婚產子,要背起黃貫中未必肯負責既風險。)

如果將一切野推到極端,教會、學校、與道德有關群體認同婚前性行為,相信婚前性行為既年齡層會更細,而普及性會更廣,呢樣野會對社會家庭結構有好大衝激。


不過,係咪有婚姻制度就可以確保兩性關係,係一定程度的確保護到,但係離婚個案不斷增加,婚姻制度唔一定完全確保兩性穩定關係。


最重要係男女間既溝通、思想、相處等都可以持續發展,所以其實唔駛太著重朱茵同黃貫中之間點樣處理婚前性行為,而係佢地既關係,佢地真係相愛,又係愛情下有新生命。


(最後呢句,教會、學校同道德團體有佢既規範,同個人選擇與承擔風險係某一角度,係無必然對立關係,兩者可以並存。)
-------------------------------------------------------------------------
後記--唔正經版(二):求戀期Q娃




其實星期日,睇完已經想寫好耐,我同朋友仔一齊去睇蝦頭既《求戀期Q娃》。


本來諗都係搞笑搞笑搞笑搞笑再搞笑,不過最尾個度編得唔錯,「求戀」最終都係睇自己既心係點樣,要認識自己,專家只係幫到你一時三刻既野,最終都係自己。














(不過,我唔係反對專業,認識自己同專業教練無衝突,只係要明白最終點去過自己人生係自己!


(呢句又D唐英年tim!)